觸樂夜話:由“死線”想到的

感謝那幾位指出問題的讀者朋友。

編輯陳靜2019年04月29日 17時35分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游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老師又病休

前段時間,我采訪了俄羅斯姑娘戴琳(Тэйлин),聊了聊她和她的翻譯組。她不懂中文,我不懂俄語,彼此只能用英語交流。我們聊了很多,大多數(shù)我都寫進了文章里,還有一些沒法寫,或者來不及寫進去的——比如她曾經(jīng)很確定地和我說,“我們俄羅斯人不養(yǎng)熊”,但幾天后她就發(fā)給我一個Tumblr地址,內容是一個俄羅斯妹子像玩貓一樣玩她養(yǎng)的熊,邊玩邊滿懷愛意地念叨著“我的小寶貝”……這個視頻對我和戴琳造成了同樣大的震撼。

“我的小寶貝”……

戴琳說我可以多發(fā)一點她家狗狗的可愛圖片

除了熊之外,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聊的還是游戲和翻譯。在談到翻譯小組的分工時,她自然而然地用上了“Deadline”這個詞,我也自然而然地把這個詞寫進了文章里。

當時(包括文章發(fā)布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我并沒意識到“死線”這個詞有什么不對勁。它在我身邊使用得實在是太廣泛了:寫論文的朋友,向我吐槽“明天是死線,我還在摳手”;上班跟項目的朋友,抱怨“死線一個接著一個”;就連我自己,在應該交稿但就是寫不完的時候,也忍不住向可愛的室友哭訴“要怎樣逃避死線”,繼而換來她一個“有哭的時間還是趕快寫吧”的回答。

因此,當我發(fā)現(xiàn)觸樂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評論區(qū)都有讀者指出“連Deadline都不知道怎么翻譯嗎”,我才開始考慮自己的用詞是不是太隨意了——都是上過學、上過班的人,要說不知道“Deadline”是“截止日期”的意思,我是不肯承認的。但換個角度說,因為自己平時用著習慣,所以把這種“直譯”的詞語想也不想寫進文章里,如果你真覺得不妥,我也可以反思一下。

不同人對于“死線”這個詞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

像“死線”這樣的用法,就我自己的經(jīng)驗來說,在朋友之間談話或者線上聊天的時候,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了。由于說的人和聽的人都知道這些詞是什么意思,所以也都很快接受了這種“中外混雜”的表達方式,而且并不僅限于英語。我翻了翻近期和朋友的聊天記錄,“這動畫的劇情也太都合了”“給你看Wuli ×××的照片”,還要加上各種網(wǎng)絡常用梗和黑話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縮寫。

當然,私下聊天和正式成文要區(qū)別對待。寫文章時,我會尤其注意有沒有中外混雜的情況,通篇寫完之后都要檢查個一兩次,但有些平時“習慣”了的東西,就難免成為漏網(wǎng)之魚。如果那些詞以本來面目出現(xiàn),還比較容易檢查出來,但像“死線”一樣半中半洋的,而且確實意思也對,接受度也高,在我們看來也沒有必要非得寫成更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

如果讀者朋友們一直關注觸樂,會發(fā)現(xiàn)觸樂的文章還是堅持著一套較高標準的。比如,我們會捍衛(wèi)中文表達的純潔性,盡量不過分使用外文詞匯;中文和外文同時出現(xiàn)時,中文出現(xiàn)在正文里,外文出現(xiàn)在擴注當中。這說明我們的確注意到了讀者們指出的某些問題??傊?,雖然觸樂是游戲媒體,但各位老師還是以文字工作者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我們也希望語言使用不規(guī)范的問題,當然是越少越好。

在搜索引擎里輸入“死線”,結果有點出乎意料……

我無法確切說出“中外混雜”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假如在遙遠的未來,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合成一種,能讓所有人都看懂、聽懂,自由交流,那混不混雜的也都不是事兒了。但就目前的環(huán)境來講,我還是希望這樣的情況少一些。

提到“中外混雜”,還有個不太恰當?shù)睦?,一直讓我記憶猶新: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朋友去中國香港地區(qū)玩。晚上回到酒店打開電視,新聞里正報道一起香港游客在東南亞某國卷入恐怖襲擊的事件,死傷者眾多,一位親歷者正在講述自己死里逃生的經(jīng)歷:“我躺在地上,假裝自己已經(jīng)死了,恐怖分子沒有注意到我……”

這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死里逃生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這位幸存者所說的話還是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甚至深刻過事件本身——他邊哭邊說“我Pretend自己是死的……”的場景過于震撼,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已經(jīng)忘了這條新聞的其他細節(jié)(絕對沒有任何不尊重事件和死傷者的意思),卻還是對它念念不忘。我大概此生都不會忘記“Pretend”是什么意思了。

這個例子或許有些夸張,畢竟香港地區(qū)的語言習慣和內地差別很大,而且他們雖然這么說,卻并不一定會這么寫。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越偏向網(wǎng)絡社交平臺的環(huán)境,口語化表達的傾向就越明顯。我們現(xiàn)在去讀香港地區(qū)的報紙、雜志、圖書,除了使用繁體字之外,不會有什么特別難理解的地方;但假如換成論壇、推特、Facebook、“不那么正式”的留言版,大量中英夾雜、混合著粵語漢字的句子,沒點兒粵語知識就很難看得明白了。

不懂粵語的朋友看到這種敘述,大概只能“似懂非懂”

此后,我又讀過余光中先生發(fā)表在《明報副刊》上的文章《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tài)與變態(tài)》。說實話,余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觀點,我頂多只同意一小半,但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余先生原文發(fā)表于1987年,他在文章中指出的許多“問題”,如今已經(jīng)成了常態(tài)。比如抽象名詞的使用(我正在寫的這個短語就是),“作出”“進行”等“弱動詞”的泛化,“最……之一”,修飾詞、被動句的濫用,等等。尤其是公文和論文寫作當中,如果不“西化”一些,甚至會讓人看著別扭。當然,這種“別扭”也是被平時的語言環(huán)境影響的,但不論如何,它都已經(jīng)成了人們的習慣。

余先生的文章里,我贊同的是這樣一種觀點:如今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溝通交流都越來越方便,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是活的,有如河流,相互融合也不可避免,然而,“語言誠然是活的,但應該活得健康,不應帶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兩岸,否則泛濫也會成災”。詞語組合、句法結構上的“西化”有其道理所在,中外混雜就有些“泛濫”的意思,至于帶字母縮寫的,只能說它們不太可能對規(guī)范化書寫產(chǎn)生什么影響吧……

“死線”這個詞很小,但感謝那幾位指出它的朋友。

0

編輯 陳靜

chenjing@chuapp.com

我只是一個路過的決斗者

查看更多陳靜的文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