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小游戲也不弱。
不久前,我終于下定決心,把螞蟻森林從支付寶首頁移除,一方面是我達到了給自己定下的“畢業(yè)目標”——成功攢出一顆目前單體所需綠色能量最高的冷杉;另一方面,我已經(jīng)對螞蟻森林目前的“玩法”感到了厭倦。螞蟻森林頁面顯示我已經(jīng)來到這里3080多天,大概8年多。我是2016年10月開始“玩”的,而網(wǎng)上的資料顯示,螞蟻森林于2016年8月上線。所以,我也算是“開服老玩家”了。
螞蟻森林是支付寶為響應減碳政策推出的產(chǎn)品。按照它的設定,用戶少開車、走路、在線繳費等減少碳排放的行為,會被折算成數(shù)值化的能量,收集能量可以兌換不同的樹苗,兌換后由螞蟻森林在現(xiàn)實中種植。
在我看來,螞蟻森林的核心玩法很簡單,卻十分吸引人。它吸引我的地方有這么幾個:綠色生活、減碳行為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線下種一棵樹,也是很有意義的;而螞蟻森林能夠把沒有實感的線上操作,通過種樹這個線下行為,額外營造出了一種“意義感”。同時,攢能量是以天為單位,日積月累的過程還會有成就感。以上種種,構成了我玩螞蟻森林的動力,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支付寶收能量。
但在這幾年里,我也觀察到螞蟻森林在不斷調整它的規(guī)則和玩法。從一開始比較強的公益性質,到現(xiàn)在變成支付寶運營營銷體系里的一個產(chǎn)品。這種變化也是促使我退坑的原因之一。
比起一開始,現(xiàn)在的螞蟻森林多了很多外圍系統(tǒng),最核心的能量獲取也逐漸“放水”,有點像MMORPG游戲里層出不窮的次要玩法和裝備貶值。首先是能量的獲取,一開始螞蟻森林能量完全要靠綠色行為獲取,你可以偷好友的能量,但這也是好友做了相應綠色行為產(chǎn)生的?,F(xiàn)在螞蟻森林的運營會日常“送”能量,比如天天能量雨這個功能。雖然螞蟻森林解釋說這是大家沒有收的能量,但通過玩小游戲獲得能量與實際行為獲得,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活力值系統(tǒng)則是圍繞支付寶營銷體系設計出來的。鼓勵用戶每天點擊、使用支付寶其他功能,獲得的活力值可以用來兌換和能量相關的道具。這個系統(tǒng)和手游日常沒有什么區(qū)別,用能量收益當鉤子,驅動用戶完成任務,實現(xiàn)設計者的目標——比如推廣集五福活動或支付寶其他功能。
為了攢夠能量種冷杉,我也不得不每天點一遍活力值系統(tǒng)那些任務,然后兌換提高獲取能量的道具。從這點來看,活力值系統(tǒng)算是成功,但當我攢夠了冷杉能量后,我也毫不猶豫地把螞蟻森林移出主頁,干脆利落地退坑了。就個人感受來說,我認為螞蟻森林這些年的改動確實成功提高了用戶活躍度,也給整個支付寶體系提供了更多營銷支持,但或許也縮短了單個用戶的使用周期。
其實幾年前我就退坑過一次,我攢夠了當時單體能量消耗最高——215kg的胡楊。但沒想到后來它出了需要330kg能量的冷杉——我把“種能量消耗最高的樹”當作一種挑戰(zhàn),冷杉激起了我再次挑戰(zhàn)的熱情。不過這種方式也只能用一次,下次再出比冷杉還高的樹,我也不會回坑了。
螞蟻森林還會有新花樣拉我回坑嗎?除了“給用戶”錢我也想不到什么了。但給用戶錢的前提可能是碳交易變成了一個活躍的市場,螞蟻森林成為個人用戶的碳匯交易代理,用戶的減碳行為被螞蟻森林確認后,螞蟻森林打包交易,給用戶分一部分金錢收益。
這真的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