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已成為龐然大物的App Store,蘋果加入競價搜索,或許不僅僅是為了營收。
2010年6月7日,喬布斯在發(fā)布iPhone4那天,同時公開了移動廣告平臺“iAd”,宣告進軍廣告領域。他希望在iPhone和iPad應用內(nèi)植入互動廣告的方式,能改變當時移動廣告的生態(tài)。
然而,當iPhone 4成為現(xiàn)象級手機,6年后的今天,iPhone已成為蘋果營收的支柱,“iAd”都沒能在業(yè)內(nèi)掀起多少水花——2014年,iAd在蘋果高達1830億美元的營收貢獻中,僅占0.3%的份額;橫向對比,2015年,在市場調查機構eMarketer公布的數(shù)據(jù)中,iAd占移動廣告營收份額為5.1%,而Facebook和Google分別為37.9%和9.5%。
今年年初,當蘋果宣布,將于6月30日全面關閉“iAd”時,沒人感到意外,直到6月9日WWDC,Apple Search Ads的意外公開——蘋果將為App Store加入競價搜索機制。
而這,只是App Store 2.0改革的一部分。
2008年7月11日,蘋果上線App Store,真正改變了業(yè)界的玩法——不僅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開放共贏的開發(fā)者生態(tài)體系,更成就了iPhone。許多消費者曾直言,iOS的生態(tài),才是他們始終用iPhone的原因——然而隱患一直存在。
增速放緩、難給人驚喜的新iPhone
2015財年,蘋果營收的66.3%來自iPhone,然而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提升,運營商購機補貼減少,發(fā)達國家市場漸趨飽和,iPhone的銷量增速放緩。
另一方面,App Store也在遭遇同樣的瓶頸。
擁擠不堪、供大于求的App Store
發(fā)布在App Store的應用實在太多了。截止9月,App Store僅中國區(qū),在線應用就接近200萬款,其中有近120萬應用近半年未有任何更新。
而多數(shù)用戶的時間,正被少數(shù)應用壟斷。在comScore近日發(fā)布的2016年美國移動應用調查報告中發(fā)現(xiàn):
另外51%的用戶,平均每月每人僅下載3.5個應用;
18-44歲這個年齡段,只有5%的人會嘗試每月下載新應用;
45%的人都會在一個應用上花費大量時間。
最糟糕的是,能賺到錢的只有少數(shù)人。市場調研機構IDC統(tǒng)計,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雖然獨占了全球移動應用收入的58%,但App Store 94%的營收流向了1%的開發(fā)商,多數(shù)小作坊要和這些大廠競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按照App Store的銷售抽成比例,開發(fā)者每賣出一份應用,都會被抽走30%的收入。
為了被看見、而爭先恐后的人們
由于iOS的封閉性使然,除去部分越獄的iPhone,對開發(fā)商來說,App Store幾乎是唯一的流量市場和推廣途徑。
App Store 65%的下載量來源于搜索,搜索結果的前3名瓜分了搜索流量70%~80%;而蘋果主要依賴編輯在北京時間每周五更新App Store來推廣應用——于是,進入App Store搜索結果前列、獲得蘋果推薦成了決定多數(shù)應用成敗的關鍵。
然而,面對飛速增長的應用數(shù)量,要殺出重圍太難了。于是,開發(fā)商們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1. “刷榜”
刷榜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
人肉刷:掌握大量設備和蘋果賬號,人為操作,由于設備不越獄,僅能影響關鍵詞排名;
腳本刷:用腳本控制越獄設備來操作,蘋果官方的打擊力度也最大;
協(xié)議刷:依靠服務器完成操作,技術要求高、效率最高但也最危險。
盡管許多應用因此獲得了被“看見”的機會,然而當下,查看榜單上那些應用的評價時,也越來越難聽到使用者真實的聲音。
2. 蘋果推薦
比起這些歪門邪道,有些開發(fā)商則選擇開發(fā)“容易被蘋果商店推薦”的游戲,甚至有人總結出所謂的“推薦原則”、“X大特征”——但仍有不少沒有經(jīng)費宣發(fā)、又等不到蘋果推薦的應用,最終被每天新上架的數(shù)萬競品淹沒。
是的,iOS原先引以為傲的生態(tài),由于硬件銷量增速放緩、用戶使用習慣改變、App Store應用泛濫同質化嚴重、開發(fā)者間競爭激烈等原因,正面臨嚴峻考驗——App Store的改革,對當下的蘋果而言是必然選擇。
事實上,今年的App Store已進行了不少策略調整,且都有明確的針對性。
2. 關鍵詞算法調整:?頻繁進行算法規(guī)則優(yōu)化——打擊“刷榜”行為,希望讓用戶更容易搜尋到新鮮、高質量的應用;
3. 清理“僵尸”應用:9月7日,蘋果開始大規(guī)模清理“僵尸”應用,且規(guī)定應用名稱長度不得超過50個字符——精簡應用數(shù)量,確保應用質量,篩掉那些批量上架、換湯不換藥、只為刷流量的馬甲App。
而即將上線的競價搜索Search Ads,正是蘋果的又一記重錘——為了推廣這一平臺,在9月20日-12月31日期間注冊使用的開發(fā)者,還將獲得100美金可作競價搜索之用。
那么這個名為Search Ads的競價搜索機制具體為何,價值何在?
1. 收費方式:
采用 CPC 模式 (Cost PerClick),通過用戶點擊量來計算費用。應用開發(fā)者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自由決定預算,無最低消費,不設限。
2. 后臺權限:
開發(fā)者可設置搜索關鍵詞(有自動關聯(lián)推薦和熱度參考)、投放廣告的設備(僅“針對iPhone”還是包括其它)、投放的時間段(投放幾日,每日顯示的時間段)、投放的金額(每次點擊的費用和投放金額的總上限),后臺還可查看下載用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 優(yōu)勢:
對用戶來說:更容易搜索到新鮮、高質量、貼近需求的應用;置頂應用有明確廣告標識,多次搜索會輪替,若用戶未下載任何應用,廣告會消失,不再干擾用戶;尊重隱私,不管下載與否,用戶個人信息完全保密。
對開發(fā)者來說:可經(jīng)由后臺數(shù)據(jù)篩選受眾,優(yōu)化投放效果;默認廣告置頂且輪替,讓高品質應用都得到曝光的機會;官方的推廣渠道,不用等待蘋果編輯推薦,不再擔心“刷榜”可能遭致的下架風險。
對蘋果來說:對現(xiàn)有應用篩選機制的補充;一定程度緩解惡意“刷榜”問題;將開發(fā)者需求轉化為營收——面對已成為龐然大物的App Store,或許Search Ads既是新的收入來源,也是為App Store注入新活力的良性手段。
10月5日,Search Ads將在美區(qū)正式上線,中國區(qū)暫未開放,但依現(xiàn)在蘋果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相信是遲早的事。而這樣的改革結果如何,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