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實體版的“萌娘百科”,解決的是宅圈語言和學術(shù)語言的對接問題。
今年5月,北京大學中文系邵燕君教授主編的《破壁書:網(wǎng)絡文化關(guān)鍵詞》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我在第一時間從傅善超老師那邊收到了書,也傳閱了一遍,只是一直沒想好可以怎樣來報導它或是寫個書評,加以頭條任務逼人,又還有許多游戲要打,就擱置了下來。今天又輪到我寫夜話,一時間也沒想到其他題目,就趁此機會來談一談這本“實體版的萌娘百科”吧。
“實體版的萌娘百科”是圈內(nèi)人才會想到的稱呼,因為圈外人(或者海外的朋友)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萌娘百科。
──我上面這一段,如果你覺得是冗贅的廢話,那你應該是我們?nèi)?nèi)人;如果你一頭霧水,不知道我到底要說明什么,那你大概是圈外人。而我要呈現(xiàn)的,就是一個圈子在“科普”時常見的問題:你覺得用B來說明A最為簡便,但人家對B也一無所知。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真要說明,那就只有從頭講起,先確認對方懂多少,再在那個基礎上逐步“傳教”;如果對方真什么都不懂,搞不好還要把現(xiàn)當代的網(wǎng)絡科技發(fā)展史和文化史講個半部,這樣太累了。
比較常見的辦法,是丟給你一個作品、一些鏈接,叫你自己去看、去查、去“入坑”,入坑以后,一個牽一個,你自己又不是沒有學習能力,自然就會漸漸搞懂這些圈內(nèi)的流行語和典故,也能接受圈內(nèi)人說明事情的方式了。這對我來說是沒問題的,我在好幾個地方讀過書,跨過很多不同的圈子,而且本行就是文學歷史,知道要怎么調(diào)整電波去適應新的詞庫,短時間就練成老司機,來跟大家一起玩梗,然后還可以把古典的、其他圈子的詞匯混進來給你多添一味。
但并不是誰都像我一樣有興趣、有時間、而且有義務來爬梳這些的。而且,如果你所面對的,是前網(wǎng)絡世代的長輩,或是有著一套截然不同思維與審美觀的另一個圈子──例如,學術(shù)界,那就比較麻煩了。最大的麻煩,并不在講解歷史和詞匯,而是在,當你自知這圈子里有哪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異常癖性(與性癖)時,你要怎么講,才能讓人家用你所希望的、比較好的態(tài)度來看待,而不是把整個圈子連同你都看成不可理喻的變態(tài)?
這就是《破壁書》所做的事:端正地以學術(shù)的思維方法、淺近的普通白話,來解釋、貫通“二次元”或各種亞文化圈的詞匯,使之相容。你可以相信這書是可靠的,因為編輯團隊就是我們這一輩圈內(nèi)人而為學者的“網(wǎng)絡土著”或曰“數(shù)位原住民”。
此外,對學術(shù)圈內(nèi)的同仁來說,要怎么樣把滿天胡話的網(wǎng)絡語言,納入講究正規(guī)和體面的學術(shù)表達方式,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有寫過論文、讀過論著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論文里面看到流行語或俗話,就好像在古文里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代名詞、西洋名詞,即便合理,仍會產(chǎn)生很大的違和感,因為根本有別。一般論文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加引號、加注來處理,但如果通篇頻繁如此,就會很難看,而且會讓人覺得你是故意在跟它區(qū)隔。那要怎樣才能“不隔”,兼顧體面,乃至刷新大家對學術(shù)行文的接受標準?這就是《破壁書》編輯團隊所做的事。如邵燕君老師在《序:一本活在當下的破壁之書》中所寫的:
其實,學會“土著”的話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如何把這些話帶進學術(shù)話語。一篇不帶網(wǎng)絡話語的網(wǎng)絡研究論文,不但面目可憎,而且根本是隔靴搔癢。那些網(wǎng)絡原生的術(shù)語、行話,不僅僅是生動,而且一個一個都是生了根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網(wǎng)絡文學批評話語,才能真正建構(gòu)一套網(wǎng)絡文學評價體系。
通常你提出“如何和長輩解釋×××”這種問題的時候,你有很大機率會得到“抖機靈”的答案,就像許多跟老外亂教漢字、亂講中國文化的爛俗段子,圈內(nèi)人看到會樂一下,但如果你是不懂的一方,你應該不會想被這么玩;而如果你誠心求教,卻看到一堆答案都是在耍你,或者七嘴八舌地秀起圈內(nèi)黑話便把你置之不顧,那么你便很難不對這個圈子生出惡感。那么,有沒有誰或者哪部百科,是能不帶調(diào)侃意味地跟大家科普的呢?
要有當然是可以有的,但那樣太無聊了,所以給“萌娘百科”編詞條的朋友也多半都要皮一下才開心,然而讀者是否都能分辨玩笑和正確的知識點呢?又或者,當我們想要不帶玩笑意味地和旁人解釋一些中國大陸地區(qū)“二次元”和網(wǎng)絡次文化詞匯的時候,我們多少會期望一些比萌娘百科更簡潔而端莊一點的解釋,而這也就是《破壁書》所做的事。
謹舉一例,比較一下萌娘百科和《破壁書》對“毒奶/奶”一詞的解釋:
除了詞條編撰的指導思想和行文風格,實體的《破壁書》在篇章結(jié)構(gòu)上,也當然有別于可以隨時增訂的網(wǎng)絡百科。大家都很清楚,實體書,不適合也不可能做成百科全書,那么,一本實體書,當然要用“精簡版”的思維來編,起到一種“懶人包”的效用才好。
北大中文系的師友,自然是精于此道,然而《破壁書》也不是一開始就決定了體例格式,而是先有在前幾年《網(wǎng)絡文學經(jīng)典解讀》編撰過程中橫衍蔓生的“詞條舉要”,再如邵燕君老師所說:“隨著一個一個部落空間被勘察整理出來,一幅網(wǎng)絡文化的整體地圖卓然成形”,才逐漸剔理成現(xiàn)在這樣的。所以,如果您有興趣于“如何建構(gòu)一個知識體系”這種問題,《破壁書》也會是一部很精彩的范例。
本書的編撰者中,也有曾在我們觸樂工作過的王愷文老師,可惜我進來的時候他已離職了,不然這里應該還可以就近問問他編輯過程中的趣事??傊?,這本《破壁書》不見得是身為“老司機”的你最愛看的,但它是最適合拿來和其他地區(qū)、其他圈子的朋友交流、科普的,謹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