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畫手、作者、編劇、音樂制作人還是游戲策劃,甚至市場文案,廣告策劃,只要是內容創(chuàng)作者,這個游戲大概都能喚起你某些痛苦的記憶。
《饑餓派畫家之路》(Passpartout: The Starving Artist)是一款只有300M的獨立游戲,和某些體積雖小但內容與系統(tǒng)均極為豐富的游戲不同,這款游戲的內容相當單調。
游戲中的全部內容就是畫畫而已,就是字面意思的繪畫——游戲為玩家提供了一塊畫布,玩家在畫布上完成作品,然后將作品放上貨架,等著路過的客人選購。
當你的作品受到路人的青睞時,他們會出錢買下你的作品,畫的價值基本看NPC的審美能力。玩家扮演的作家沒有任何娛樂活動,活動范圍也不會超過自己的畫室與展區(qū),開銷僅僅包含維持生命的面包與維持靈感的紅酒——這既是作畫的基礎,也是作畫的目標。
主角就是這么個要用全部開銷來滿足低級生存需求的苦逼青年,剩下的可能只能靠著藝術夢想與情懷來補足了。
這款《饑餓派畫家之路》是模擬國外比較常見的街頭畫家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大體也如游戲中一樣是不斷循環(huán)的創(chuàng)作與售賣,并借此維持生計。畫的價格一般如現(xiàn)實一樣幾十歐不等,但是偶爾也可能出現(xiàn)上千乃至上萬歐元的作品。
?游戲中也一樣,一開始玩家在街邊售賣的畫作無非幾十歐元甚至幾歐元一副,在擺了一段時間車庫畫展后,還會有經紀人發(fā)現(xiàn)玩家的才能,為玩家提供更好的創(chuàng)作與展示空間,在游戲的后期,玩家甚至能夠擁有個人專屬的畫廊——不過因為游戲內容不多,此時本應功成名就的玩家名義上依然還在為紅酒和面包奮斗。
這款游戲最大的特色還是在于諸多NPC的“出價“系統(tǒng),不管你畫出的是什么東西,也不管你到底畫了什么,諸位NPC總能找出一些似是而非詞匯來形容你的畫,然后給出一個購買價格或者直言你畫的就是垃圾。
一個300多M的獨立游戲自然不可能搭載可以完成“藝術鑒賞”這種人類自己都不怎么明白的高端AI,所以NPC們的判定標準還是基于程序算法,具體的算法原則自然沒法知曉,不過玩家可以粗略的推測這些NPC喜歡什么。
這個過程雖然沒法依靠什么可靠的邏輯,不過卻和現(xiàn)實中創(chuàng)作者所面臨的境遇意外相合——你以為自己知道,但實際上你根本不知道這些家伙看中的是你畫中的哪一部分,并且他們想看的東西很可能并不是你想創(chuàng)作的。
在游戲的初段,你初出茅廬,在車庫里隨性產出一幅幅跟隨本心的作品,雖然你自己也知道這些畫作可能并不算優(yōu)秀,但還是有些人認可你,他們支撐著你最基本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給你最基本的信心與安慰。
隨后你覺得無論是自己的能力還是對藝術的追求都不允許你只滿足于這種生活,剛好,此時有人為你提供了機會,有更廣大的平臺去舒展自己的拳腳。
然后理所當然的繼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過這一次周圍的聲音不再是小圈子的贊美,而是來自更廣大群體的嘲弄與揶揄。你當然可以覺得這些人都是毫無審美的蠢貨,但是紅酒和面包兩大剛需提醒你已經不能隨性而為了。
一些你信手亂涂的畫被人高價買走,它旁邊你精心繪制的畫依然承受著眾人的唾罵,成了無人問津的垃圾。
最后為了生計,被迫將信手亂涂的風格發(fā)揚光大,甚至靠著信手亂涂成為了美術館的座上賓,但是心里最懷念的可能還是在車庫自由創(chuàng)作的自己。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真正的強者是能以絕對實力征服大眾審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