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Station Store又打折了,但它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這段時間,PlayStation Store開啟了新一輪的春季特惠——低至兩折!我進去逛了一圈,這一回參與打折的游戲有《最后生還者:第二部》《尼爾:自動人形》《十三機兵防衛(wèi)圈》《最終幻想15》《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
但是這些我都已經買過了。
當然,最近幾年,PS?Store打折是常態(tài),年年打、月月打,每次打折都有幾百個游戲,這里面還有很多游戲我沒有買過,也經常上打折區(qū),只是無論多么便宜也不在我的考慮范圍內,比如EA的體育系年貨,比如“生化危機”和“黑暗之魂”系列,比如那些漫威的IP游戲……哦對,這個月的會免《戰(zhàn)地5》也令我相當失望,因為我絕對不可能打開它。
我已經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玩家,這包括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希望在游戲中獲得什么,所以我很難說服自己為了玩一個游戲而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我明知自己是要輸?shù)?,明知自己不擅長,明知會因此產生挫敗、沮喪、焦慮的情緒,無論它的市場評價有多高,我也不會去玩它。
所以,當我逛打折區(qū)的時候,我眼前的游戲基本上只分為3種:已經買了并且玩過的、可玩可不玩的、絕對不會玩的。我?guī)缀醪粫紤]邁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去玩一個《NBA 2K21》或者立志打通《只狼》……我覺得人在對于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老實實地待在舒適區(qū)里也無所謂,沒有必要三天兩頭地挑戰(zhàn)自己“可能性的邊界”。同樣是優(yōu)秀的劇情和有意義的情感沖擊,比起《最后生還者》,我會更愿意去《尼爾:人工生命》里感受一番,因為那是我更能理解和接納的世界。
對我來說,購買欲——或者隨便什么別的欲望——其實是很重要的一種情緒。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好幾次處在隔離期,所有時間加起來超過兩個月。在這些漫長壓抑的時間里,我的一大愛好就是翻PS Store,看看有什么可買的,并且真的買下很多很多。哪怕買了以后也不玩,但只要買了就可以了:買下游戲就是買下與它有關的美好想象。在買下的那個瞬間,我覺得滿足。
但我現(xiàn)在更多地感覺空虛……或者那是一種屬于消費主義的迷茫:想要的東西基本上都已經有了,可這個世界并不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新鮮玩意兒。當然,如果你喜歡名牌包、鉆石和大房子,那可能還得努力好一陣兒,而如果你喜歡的是書、電影、樂高、游戲,其實你的欲望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在PS Store的打折區(qū)閑逛的時候,我甚至可以說我基本上實現(xiàn)了PS Store上的財務自由——財務自由并不難,只要你想要的不多。
那欲望滿足了以后呢?還有什么可以玩?還有什么值得追求?
對我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