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晚為您盤點與游戲相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游戲時光最近采訪了CD Projekt RED的老大、《The Witcher》系列之父Marcin Iwiński,請他談了談為何要在中國招聘的事情。
采訪中,Marcin Iwiński有個回答特別有意思,面對“為什么要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問題,他解釋說:
“……此外,雖然(《巫師3》)在全球的反響都普遍很好,但中國有一點不同的地方——這里對于《狂獵》里的卡牌游戲‘昆特牌’有著更大的熱情。我覺得,對于在中國開展業(yè)務,沒有比現(xiàn)在更好的時機了,尤其是我們在今年E3上公布了‘昆特牌’的獨立版之后?!?/p>
要證實Marcin Iwiński這個說法是否準確有些困難,但看到這個回答,底下就有不少玩家評論表示:其實并不是大家對昆特牌有很大的熱情,只是大家都喜歡拿這個梗來開玩笑而已。
這可以說是部分玩家比較直觀的感受。
這讓我想起之前另外一篇對Marcin Iwiński的采訪,是界面做的,里邊直接就問他知不知道中國玩家叫他們“波蘭蠢驢”這回事。
對于這個問題,Marcin Iwiński的回答很簡潔:“不知道”。
界面繼續(xù)深入下去,解釋說這是一個昵稱,中國玩家在網(wǎng)上都是這么叫他們的。
Marcin Iwiński的回答還是很簡潔:“OK,酷!”沒再繼續(xù)說下去。
界面不打算就這樣完了,接下去解釋說“實際上這不是一個負面的說法,我們可以把它加入到采訪中嗎?”
然后Marcin Iwiński就開口回答了兩大段話,大意是“我們理解,但是我們堅持”,特別正經(jīng),而且真誠,他不斷重復著這樣的話:
“我喜歡‘波蘭蠢驢’這種叫法。如果人們真是如此認為,抱歉你們看走眼了,并不是我們‘蠢’,而是他們不明白這些做法背后的原因?!?/p>
“我會說我自豪成為一只波蘭蠢驢,并很開心。因為這種追求源自內心,這也就是那些批評家們?yōu)槭裁凑f我們幼稚可笑的原因所在?!?/p>
我認為這里邊稍微有點兒誤會存在。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下,“波蘭蠢驢”四個字現(xiàn)在更多的是一種愛稱,是明貶實褒,雖然這個詞也同《The Witcher 3》當初的一些優(yōu)化、掉幀以及Bug上的硬性問題所招致的批評有關,但后來,它在玩家傳播中逐漸改變了原意。
界面雖然也有解釋,但Marcin Iwiński未必能通過三兩句話完全弄清楚該詞的真實含義。他的回答很中正,是的,他確實是在真心實意地回答,但有些過于中正了,乃至看起來反倒與如今“波蘭蠢驢”這個詞的調侃意味有些不符。
就像是你把《文明5》叫做“下一回合5”,然后席德·梅爾就專門撰文解釋“下一回合”這個設計的精妙所在;或者你把任天堂叫做“任地獄”,山內家就派人跑出來說明道“任天堂”斷句應是“任天-堂”而非“任-天堂”一樣。
Marcin Iwiński甚至還談到,“事實上,我在西方從沒有被如此直白地問過,或者叫我們‘波蘭蠢驢’”。搞得我們東方人反倒顯得比西方人還不含蓄了。當然,或許無論哪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都不會是什么含蓄的東西。
至于昆特派的梗,我們其實能看到國外當然也有,可按照Marcin Iwiński的說法,或許中國玩家對這個梗的熱度,確實有可能要超過歐美玩家。所以波蘭人看準時機,特地來中國找代理發(fā)行《昆特牌》。
其最終結果是,這兩個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上最大的、關于《The Witcher》的Meme都被這群波蘭人認真對待。無論這里邊有沒有誤解,最后都是對中文玩家有益的,我們口中的“昆特牌”和“波蘭蠢驢”引起了CD Projekt RED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我腦子里甚至出現(xiàn)了一個自我感覺有些高端的詞語——“玩家文化的反哺”,它或許是偶然產(chǎn)生的,可一旦成長到足夠的量級就不容忽視。這非常棒,請大家繼續(xù)努力!
日本成田機場近日新設了一個扭蛋專區(qū),里邊有一排排精致、漂亮的扭蛋機,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用各國語言寫著可以用硬幣換取玩具的提示。其中中文那句,寫的是“活用多余的硬幣換玩具!”
我覺得“活用”這個詞真是用得太生動、太和諧了,如同扭蛋本身一樣充滿誘惑。